新闻动态

教学设计|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单元教学设计系列第一课时《喜看稻菽千重浪》

发布日期:2025-02-05 15:38    点击次数:201

劳动光荣

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单元

教学设计系列第一课时

    

图片

            喜看稻菽千重浪

图片

             安阳市第一中学       单小丽

图片

图片

教学目标

图片

1.通过对比通讯与消息的异同,把握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

2.掌握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通过细节描写让人物更加丰满、内容更加真实感人的写作手法。

3.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习袁隆平的杰出事迹和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教学过程

图片

1

导入新课,走进展厅

图片

看到这张ppt,大家应该就猜到了我们这节课的话题与“劳动”有关。劳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那么我想问问大家,你认为劳动都包括哪些内容?劳动是为了什么?

正如大家所说,劳动不只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田间耕作这些基本劳作,更是实践、探究和创造。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它还能推动社会发展、创造人类文明,它是体力和脑力的结合。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人用身体去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五一劳动节”将至,为推进学校的劳动主题月活动,引导同学们关注劳动人物,致敬劳动精神,我校计划举办“'五一’劳动模范展”,本次展览共有三大展区,依次是“寻劳动身影”“讲劳动故事”“唱劳动赞歌”,在第一展区“寻劳动身影”中又分了“隆平印象”“钟扬声音”“凡人微光”三个展厅,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展厅“隆平印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

任务一:检查预习作业,明特点

现在我们都是“隆平印象”展厅的工作人员,我们需要对这个展厅进行布置,让参观者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并领悟其精神。

我们知道,了解一个人物,可以通过实地采访获得一手资料,也可以通过搜集文献知晓人物事迹,限于时空距离,我们采取搜集文献法来组织这次活动。

课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阅读课本上的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和这则同题材的消息《袁隆平、吴文俊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篇文章,并结合表格,说说它们的不同,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答案?

图片

消息篇幅较短,通讯篇幅较长;消息内容上更针对事件,人物通讯重在塑造人物;有关人物事迹的报道,消息比较简洁,人物报道比较丰富;消息以叙述为主,人物通讯则兼具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丰富表达,正是这样丰富详细的事例、多样的表达方式才使得人物通讯更加的形象生动。

同学们初中已经接触过消息,知道消息是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并及时地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通过对比两篇文章,我们可以给人物通讯下个定义:

人物通讯是一种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比消息更详细而深入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新闻体裁。

现在就大家手上这两份关于袁隆平先生的报道,如果让你担任本展厅的讲解员,你会选择哪个文本作为本次解说的准备材料,以方便了解人物事迹,把握人物精神?说明你选择的原因。

预设:会选择“喜看稻菽千重浪”这篇人物通讯,因为它相较于消息来说,内容更丰富,更着力于刻画人物,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那我们一起来研读这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为布置展厅寻找灵感吧。

图片

图片

3

任务二:概括典型事件,寻其迹

图片

师:“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在他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值得记录的事迹应该是很多的。面对众多的材料,作者在选取材料上具备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选取典型事迹。对“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来说,必须是和杂交水稻有关的。不仅有关,而且是密切相关的才行。也就是说,必须选取对培育出杂交水稻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事例。

师:人物通讯需要选取人物的典型事例更具代表性、更有意义和价值。那么文章具体写了袁隆平的哪些典型事例呢?这些典型事例分别突出了袁隆平的怎样的品质或精神?快速浏览文章,按时间顺序概括典型事例,概括人物精神。(概括事件,核心事件,不需要详细讲述事件具体经过和相关枝蔓,只简单说明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

预设:

1961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时意外找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准备培育出人工杂交稻,下定决心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生产上,战胜饥饿。这表现了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从实践中发现真理的工作方法。——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袁隆平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他不盲从权威,开创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显示了袁隆平严谨的态度、创新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不迷信权威。

1964年7月,袁隆平不辞辛劳、坚持在田间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这表现了他不畏艰难困苦、脚踏实地、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1992年6月,袁隆平针对杂交稻是“三不稻”的贬斥文章,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这表现了他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不计个人风险得失的道德操守。(不能说成袁隆平致信《人民日报》。致信《人民日报》不是核心事实,写信只是手段,说明杂交稻高产优质才是核心。袁隆平选择在此时,用这个方式来用高产优质的事实反驳对杂交稻的贬斥。)——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袁隆平说到自己的梦。表现了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勇于追梦,有理想、有不息奋斗精神的科学家。

1986—1997年,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研究成功两系杂交——从国内到国际引种推广杂交水稻——培育超级稻成果世界领先——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这表现了他精益求精、心怀天下、情系世界、勇于追梦的理想志向——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即将赴京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仍然坚持到水稻试验田检查杂交稻生长情况。这突出了他热爱并献身于杂交稻事业的专注精神。

图片

师:第一小节中还有一个时间和事件——2001 年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为什么大家在概括时不把它算作核心事件呢?

其他事件都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2001年不在这条线里。其他事件都是围绕杂交稻的研究展开的,接受采访不算研究。

追问:那文章为什么还要写这件事?

这只是个引子。除了文章开头的引入部分,这些事件明显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讲述了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缘起、研究过程、经历的波折和取得的成果。这体现了人物通讯中的一条线:过程线(板书:过程线),也就是以事件发展的逻辑——比如时间、地点的变化,事件的前后因果——作为线索,按照它来组织材料。找出过程线,就是要梳理清楚通讯展示给读者的新闻事实。

图片

图片

4

任务三:品读细节描写,悟其神

图片

大家找得准确,概括也很全面,从大家的概括中,一个大写的人已立在我们眼前,通过梳理典型事件,我们认识到他的大品格、大情怀,除了这些重大时刻,还有没有哪些内容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重要作用?    对,还有一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可能不是他最耀眼的时刻,但却是最能打动我们的时刻。大家快速寻找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做赏析。

预设:

袁隆平领奖前仍坚持检查试验田的描写就是一例,“眯起”“打量”“蹲下翻看”等一系列动作突出了他对杂交稻事业的痴迷、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严谨认真。面对与荣誉的平静和面对科研的热爱。

“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意外发现天然杂交稻时的描写也非常感人:他“屏气凝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简直把他激动的心情写活了!试想,如果不是痴迷于此,怎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忽然相对的惊喜若狂?

古人云,“于细微处见精神”,对于人物的刻画描摹,除了典型事件的选取使人物有筋骨以外,还需要细节的血肉来丰满人物形象。这些都是我们在选取素材和创作文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图片

人物形象小结: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以得出这样的“隆平印象”,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图片

图片

5

任务四:对比同文异题,点其睛

图片

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知道,大家已经很好地把握了这篇文章中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好的文章必然纲举目张,如此优秀的人物通讯一定会有恰当的标题来应和,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标题。

部编版:

标题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标题 2: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标题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标题4: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粤教版:

标题1: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

标题 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

标题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

标题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师:大家先自己读一读,比较一下部编版和粤教版教材这部分内容,你认为哪一个好?

预设:

生:粤教版的好。因为它的小标题句式更一致,这就使全文复杂的内容更简单明了, 结构更清晰,而且和全文的风格、通讯报道的人物气质更统一。

生:部编版的好。

第一节,这一小节的标题有一种拼搏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出自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长沙》,后面一句是——浪遏飞舟。这样迎流而上的强健姿态和拼搏精神,与袁隆平勇于实践、追求真理的工作态度是高度一致的。引用诗句,是一种文学性的表达。

第二第三小节,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具文学色彩。

第四节引用外国专家的评价,文白相间,中外兼备,更显大气与诗意。

另外,“他”改成“科学家”则扩大了所指范围,深化了文章主旨。

师:粤教版的小标题的确不如部编版的更有文学性,更能突出袁隆平对事业的执着痴迷和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作为我们展板的标题,除了表意清楚意外,文采也应是一个亮点。

图片

图片

6

任务五:创作人物展板,诠其情

图片

一面好的展板一定是图文并茂的,我在准备展厅材料的时候,找到这样一张图片,大家觉得用怎样的标题合适呢?

“禾下乘凉梦”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关于高产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一辈子。   

这就是他人生中的典型事件,结合文本以及你对他的了解,请大家为这幅画面写一段文字,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为了少时的“禾下乘凉梦”,他把毕生奉献给中国土地,将功勋写在大地上,换得人间稻满仓。他是袁隆平,平凡而伟大。

师:古人有云,稻粱民性命,丰歉国安危。如今,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泥腿子院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他没有止步,仍旧跋涉在让全人类不再饥饿的梦想之路上。斯人已逝,但风吹稻香,精神永存。袁隆平院士的墓碑上镌刻着他生前写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他就像一粒种子一样,将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撒播于我们的心田。

图片

7

 作    业   

图片

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创作“隆平印象”展厅的一面展板。

要求:课下继续搜集有关袁隆平的事迹,任选其人生中的典型事件写作人物展板解说词,要求突出细节和精神,标题命名具有文学性,自备\绘配图。

期待大家的优秀成果,也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我们展厅的精彩后续。

图片

撰稿|单小丽

审核|王玫玫

编辑 | 刘艳艳

总编 | 王   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